行業動態
減持新規出臺逾140天 “清倉式減持”規模大幅下降
打擊“清倉式減持”沖動效果明顯,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并不一定意味著公司經營有問題,沒必要對此過分解讀
距離5月26日證監會發布《上市公司股東、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》已超過140天。新規完善了原有的減持規定,劍指清倉式減持、“精準”減持、過橋減持等市場亂象。申萬宏源(5.890, -0.01, -0.17%)證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表示,從幾個月的實踐來看,減持新規對于打擊“清倉式減持”沖動效果尤為明顯。
確實,從減持新規推出后的情況來看,積極效果開始顯現,一些上市公司擬減持股東紛紛調整或終止減持計劃,調整計劃主要涉及減持方式與減持數量。但是,隨著市場行情轉暖,上市公司減持情況在9月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升。
對此,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,相對于A股市場3000多家上市公司而言,公布減持計劃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并不多,特別是“清倉式減持”規模已經大幅下降。同時,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,并不一定意味著公司經營有問題,大股東因為股權質押、短期資金周轉、自身資金使用等因素,都有可能減持,因此,沒必要對此過分解讀。
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認為,減持新規要求更多類型的股東公告減持行為(主要增量是此前通過定增或首發進入,但持股比例低于5%的股東),需要披露減持公告股東的基數較之前有所提升。在8月15日至9月初新公布的49項減持公告中,有31%是因新規調整而增加的披露行為,而期間減持實際規模并未出現明顯上升,這也能從側面給予印證。
盡管減持新規公布后,上市公司的減持行為有所下降,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,違規減持的行為依然存在。對此,滬深交易所繼續保持高度關注。以深交所每周五的通報為例,《證券日報》記者經過統計后發現,自5月26日以來,至少有10家公司因為違規減持,深交所對其發出監管函。比如,10月13日的通報中,云意電氣控股股東徐州云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公司2017年一季度報告披露敏感期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股份。
而值得關注的是,在10月13日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,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通報:山東墨龍案中,張恩榮、張云三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、董事長、總經理,濫用信息優勢和控股地位,在上市公司重大虧損內幕信息發布前拋售公司股票,魚肉市場,情節惡劣,是“吃相”難看的典型案例,嚴重侵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。
對此,常德鵬重申:對于類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、董監高違法減持甚至清倉式減持及相關違法違規行為,證監會將重拳治亂,嚴厲打擊。
(來源:新浪財經)